.

在世間60冬, 培養個兒子是牙醫, 但是除非逼不得已, 真不想經過診所

總要到這個時候

才去找牙科找兒子

兒子只是睜睜的望著我 不懂老爸為什麼這麼排斥看牙

因為 老爸只是想維持一定形象~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General Douglas MacArthur 1951

請相信 老兵不死 只是凋零---麥克阿瑟 1951

2011年8月30日 星期二

波灣英雄 vs 牙科恐懼

版主老先生回想起聽年少求學時, 
一邊聽  ICRT, 一邊準備 GRE 考試,
晚上常聽一首, 
1984年相當紅的一首歌叫
 "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
原唱是---Tears for Fears 吶喊 - 驚懼之淚合唱團




咱們今天輕鬆一下, 邊聽歌, 邊看下面, 這一篇相當有趣的文章:

Dental Anxiety
By Susan Zakin

Tim Day is a master sergeant in the Air Force. When the Gulf War erupted in the early 1990s,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volunteer for Operation Desert Storm. He also runs three miles a day and plays full contact football, often emerging from games bloodied and bruised. But he is so terrified of seeing a dentist that he refused to get his teeth cleaned for nine years. Now when it's time for a routine visit to the dentist, his wife lures him into the car on a pretext, and only when his seatbelt is fastened and her foot is on the gas pedal does she reveal where they're going.
(lure---引誘 ; pretext---幌子; gas pedal---油門)

"Send me to Desert Storm, send me to Iraq," Day said recently while awaiting a dental exam. "You can have people shoot at me, but don't send me to the dental clinic. I may die or get blown up, but I prefer to do that than sit in this chair right here."
(blown up ---這邊講"被炸死"的意思)


Day's case may strike some people as extreme, but he is not alone in his fears. An estimated 40 million Americans refuse to go to the dentist out of fear, according to the Academy of General Dentistry. In fact, millions of patients live with dental problems because they're afraid of undergoing the procedures to fix them, a dread that in its extreme form is called odontophobia. Like Day, some people would rather endure danger or the throbbing pain of a toothache than visit a dentist.
(嚴重的牙科恐懼----odontophobia)

What's behind this dental phobia? "For most people, it's the anticipation of the pain rather than the pain itself," says Dr. Ed Carlson, who ultimately became Tim Day's dentist.



牙科恐懼危害
牙科恐懼的危害具有多方面的特點:

從病人方面講,病人對於看牙恐懼,
配合度差,勢必影響醫生的情緒與狀態,
影響臨床治療的效果,牙科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或被中途打斷,則進一步危害病人的口腔健康

病人因為恐懼,常常出現避醫行為,不願就診或定期檢查,牙病一拖再拖,到被迫治療的時候,往往已經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了。

從醫生角度講,病人在治療時的負面行為和較差的配合程度直接干擾醫生治療的順利實施,影響治療效果,常導致醫患喪失彼此信任,關係惡化。

從社會角度講,恐懼病人的不良經歷,往往被擴大或轉述,導致更多的牙科恐懼,使口腔保健的實施、口腔醫生的形象受到損害。

牙科恐懼- 病因
1)大多數的牙科恐懼患者的恐懼主要來源於既往(兒時)不愉快的牙科經歷,比如一次痛苦的拔牙手術,一次充滿疼痛的牙神經治療,一次治療中出現的嘔吐,或者咽部敏感引發的噁心等等。

2)道聽途說型的患者也不在少數,比如來自於父母親屬,或者朋友同事的對於牙科不愉快經歷的轉述,特別是這些轉述有著很為誇大的成分。媒體的“力量”同樣不可忽視如:影視劇、卡通、漫畫、笑話等對於牙醫、牙科診療等的負面或諷刺性的宣傳,使人們常常下意識的將牙醫與疼痛、折磨、恐怖相聯繫。

3)少數患者是對於牙科診療本身的恐懼,比如咽部敏感、口腔不能存水、討厭異味、不適應牙科的診療環境等等,這類恐懼有點類似於恐高症和恐飛症。屬於此類的病人並不多,但是由於其恐懼的特殊性,治療起來也比較困難。

 國內的牙科恐懼從病因角度來說,與國外基本相同,但也有些差異:

(1)國內牙科恐懼患者常常有不愉快的牙科經歷,而且往往與“ 殺神經 ”治療和“拔智齒”手術有關,疼痛和敲擊震動是主要原因。

(2)國內由於診療條件有限、病人較多而且醫生觀念問題,常常忽視了對病人心理的保護和關愛,一些醫生只重治療,忽視與病人的交流,忽視無痛原則,把疼痛歸究為病人膽小、忍耐力差,導致治療粗暴進行,病人遺留心理創傷,成為醫源性牙科恐懼症患者。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看牙恐懼-5

哈哈哈~
版主老先生見識過
謝震武律師事務所的小律師團們
各個訴狀寫得相當好, 聰明, 幹練, 口條清晰, 交叉詰問反應敏捷


但, 事務所主持人,
節目到最後仍不敢上診療台,


瞭解吧~ 對看牙的恐懼是不分男女,年紀,
社經地位, 甚至教育程度


(節目公佈網上節錄如下:)





看牙恐懼-4

版主老先生---承認
女藝人搶著一起講話時真是"太吵了"


難為上節目的牙醫師,


不過反過來想想, 
給她們向上的影響力, 給多種選擇跟無痛看牙的鼓勵
愛講話的女生也是一群相當好的一群顧客, 不是嗎?
(節目公佈網上節錄如下:)



看牙恐懼-3

五位異人,嗯~ 更正[藝人],
各自有對"看牙恐懼"的各自理由
並不是藝人就是異於常人
多數人不就賴著半年不去牙科檢查


多鼓勵~吧!


(節目公佈網上節錄如下:)



看牙恐懼-2

急重症FB讀書會【下巴脫臼之處理】


小技巧:叫病人說「啊」同時另一人按摩側的 TM joints
(節目公佈網上節錄如下:)



看牙恐懼-1

主持人題個問題很好
---你是比較怕看牙醫, 還是怕看到法官?
---看到法官會怕是心虛, 看牙醫會怕是"人虛"


(節目公佈網上節錄如下:)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与牙科恐惧症说“拜拜” (繁體版)





這篇文章寫的文筆真好

文章來自於---大陸 張建強 副主任醫師
解放軍總醫院 第一附屬醫院 口腔科


寫的一篇有關 与牙科恐惧症说“拜拜”


  



文章原本是簡體版
因應像我家老大跟老二,
實在不會看簡體字
的年輕人
乾脆轉成繁體字給大家共賞之
  
98年帶全家老小,
第一次去上海旅遊時,
因為看不懂簡體字, 還鬧了一個笑話


菜單上有個 “萝卜干” 
一家人左猜右猜, 就猜不出來


老大猜豆腐乾一種, 
太太說是八成是上海蘭花干, 也是豆干一種


女兒還自作聰明的說, 
看張愛玲小說上海菜總有一些鄉間”薺菜”
八成是這個菜乾


菜來了, 定眼一看---根本就是-----“蘿蔔乾”
彷彿台灣吃的還不夠, 特意來了上海還要點
一家人相視一笑, 真是一群”台灣俗”


原文如下: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牙科恐懼






牙科恐懼
資料摘錄自互動百科

牙科恐懼(dental fear
是指對於牙科和接受牙科治療的恐懼。


這種恐懼的病態現象(特定恐懼症)






在英文裡有許多不同的稱呼:dentalphobiaodontophobiadentophobia(以上皆指牙科恐懼症)、dentist phobia(牙醫師恐懼症)或dental anxiety(牙科焦慮)。


然而,有人指出牙科恐懼症一詞往往是錯誤的稱呼,因為很多有這種情形的人並不覺得他們的恐懼是過度或不合理的,他們類似有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的人,症狀是以前看牙醫的創傷經驗造成的。


牙科恐懼- 簡介

據估計,75%的美國成人有某種程度的牙科恐懼,情況從輕微到嚴重。大約有百分之五到十的美國成人被認為得了牙科恐懼症;也就是說,由於害怕接受牙科治療,他們不計一切代價逃避看牙醫。

很多害怕看牙醫的人會等到得了牙科急症才去看病,像是牙痛或長膿瘡的時候。非常害怕看牙醫的人往往會經歷逃避的循環,他們由於恐懼而逃避看牙醫,直到得了需要侵入性治療的牙科急症才去看病,如此又會加強他們對牙科的恐懼。

通常女性自訴的牙科恐懼程度比男性高,年輕人自訴的恐懼程度則比年長的人高。人們通常表示自己比較害怕較具侵入性的治療,例如口腔手術,而比較不害怕較不具侵入性的治療,例如專業口腔清潔,也就是洗牙。



牙科恐懼- 成因

很多人表示他們的牙科恐懼是從一次具創傷性、難熬而/或痛苦的看牙經驗開始的。


然而,單單痛苦或創傷性的看牙經驗無法解釋為什麼人們會得牙科恐懼症。牙醫師在患者眼中的態度是重要的變因。研究發現,被認為沒人情味心不在焉不關心患者冷淡的牙醫師,即使在治療過程中沒有帶來痛苦的經驗,也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牙科恐懼


反之,對某些學生而言,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牙醫師既關心患者又溫暖,就算治療過程中有痛苦的經驗,也不會產生牙科恐懼。但是聽到別人和牙科有關的創傷經驗或負面看法,也會產生牙科恐懼。


治療牙科恐懼時,通常會並用行為治療與藥物治療的技術。專門治療牙科恐懼的診所,例如設立於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和瑞典哥德堡大學的診所,會請心理學家牙醫師幫助人們學習控制並降低對於牙科治療的恐懼。設立這些診所的目的在於提供人們控制恐懼的技巧,使他們接受正規的牙科治療時能把恐懼或焦慮降到最低。雖然有專門診所幫助人們控制並克服對牙科的恐懼,但除了這些診所以外,很多提供牙科治療的機構也會用鎮靜麻醉與認知治療方式來幫助患者減輕恐懼。


       麻醉與鎮定是牙醫師們進行臨床治療工作時,不可或缺的一環,方向主要有二個,第一是藉由麻醉的藥力,減輕患者的疼痛感;第二則是降低患者的恐懼感,屬於心理層面情緒管理的輔助治療,患者的恐懼感有時並非局部麻醉就可以處理,在歐美先進國家,藉由麻醉與鎮定進行口腔治療是極為普遍的事。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父子對話-7









老大: 爸! 這樣您了解嗎? 


老爸: 嗯嗯嗯 ---聽不懂.


老大: 再來一次, iphone..雲端.
         ..然後就是apple-icloud


老爸: 默默拿出筆記本, 對!對 
         學習態度就是,
         不懂就要問


老爸: 咦! 對了, 
         倚天中文系統跑哪去啦?




該如何克服看牙醫的恐懼?




2011年7月17日 星期日

TCI 舒眠牙醫






陳昶馗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
前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主治醫師
聖保祿醫院麻醉科主治醫師

TCI使用心得分享

2005年我去普吉島參加亞太輸液研究大會, 那是一個探討新一代代用血漿使用會議;可是筆者晚到了一天而錯失入寶山的機會,主要是因為在會議前一天是討論全靜脈標靶注射麻醉(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


當時對這議題還有點陌生,
不過也因而認識了三總的吳慶堂醫師
和榮總的鄒樂起醫師,
兩位前輩用這議題向小弟解釋許久,
也讓我初步認識TCI
後來回國後自己查書加文獻搜尋,



另外在北區月會上聽到范理事長和吳醫師的演講,
更深入的了解到TCI的優缺點,
尤其是大幅減少術後躁動和噁心嘔吐更是印象深刻,
回到工作崗位,當時林口長庚醫學中心
開始引進TCI機器(2006)
自己在臨床上使用增加經驗,
開始漸漸掌握到使用技巧,
在不同手術和環境下調控麻醉深度,
尤其在麻醉誘導和甦醒時,
改善病患術後的品質。


另外一提的是:本人對於看牙醫
實在是有非常大的恐懼,
尤其是拔兩次智齒和幾次根管治療。
很幸運地兩個月前在北區牙醫聯盟
舉辦的牙科鎮靜研討會上聽了范國棟學長的演講,
並且在當場live demo一次全程使用TCI拔智齒,感到非常神奇,因為以往在醫院中
要做到這樣的麻醉,
大概只有局部麻醉和插管全身麻醉可以選擇,
想不到TCI這麼好用,
病患全程幾乎維持在一個固定的propofol濃度
正常的自主呼吸,穩定的生命徵象,
手術中維持了淺層的鎮靜和睡眠,
對疼痛可以有微弱的反應,
並且可以遵從醫謢人員的指令,
我最擔心的牙醫師沖水因為維持了
吞嚥動作而非常少嗆到,當然,
病患醒來非常滿意,對過程中完全沒有記憶和印象,
只記得不知不覺睡著,
醒來的時候牙也拔完了,
唯一副作用是輕微的頭暈,
當然沒有噁心嘔吐感!

這對本人是一個很大的啟示,
如果麻醉醫師能在減少侵入性治療不適感
的前提下介入牙科治療,
這對提升牙科治療環境是莫大的幫助,
因為再華麗裝潢的牙醫診所
還是要回歸到病患所恐懼的治療
尤其張開嘴巴在口內施打
局部麻醉的疼痛和治療中間鑽牙的痠痛,
這應該是繼無痛鏡檢後在國內麻醉界成功後,
大家可以另一個可以思考的發展大方向。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兩岸全靜脈麻醉技術與學術交流研討會

      兩岸全靜脈麻醉技術與學術交流研討會








地點 : 台北喜來登飯店17樓---請客廳
地址 : 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2號
電話 : 02-2321-5511
時間 : 2011.8.21








Agenda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身陷艱困逆境時, 能保持幽默感,
往往能振奮精神 鼓舞人心


身處尷尬緊張時, 還記得幽默感,
往往能不經意的 拉近距離


女兒有時候頂嘴, 一句 [~屁啦~ ]
聽得我老人家, 心驚膽顫
但回過頭想想,
她會頂嘴, 代表我的話
她有聽進去,
並消化, 反芻適不適合自己


同樣身為總裁 希望郭董也有如此"雅量"






-------------------------------------------------------------------
總裁很壞嗎?(以下文章摘錄網上於分享文章)

這間7-11便利商店位於「鴻海」土城民生廠樓下。

該店長的勇氣與幽默,完全表達在銷售雜誌的書架上……
第一本……





再接再厲第二本……














不屈不撓第三本……


堅持到底第四本……
四本一字排開,何~其壯觀……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病患就醫的價值體驗分享



病患就醫的價值體驗分享



回顧過去三個月中,麻醉科醫師合作7.8cass,在植牙等手術合併TIVA TCI處置,這樣的經驗讓我深刻感受到科技與醫療技術提昇,為病患所帶來的愉悅感受,聽麻醉科黃兆德醫師分享他個人的經驗,說他自己的姪女在美國的牙醫師很輕鬆的問:「要不要睡覺」。

在美國這麼重視人權及病患權益國度中,牙科鎮靜竟然是這麼平常的一件事情。

為什麼這件事情在台灣卻是這麼陌生又讓人感到恐懼的一件事,我們牙科醫師與麻醉科醫師是否有些事情已經忽視太久了,讓最支持我們的顧客,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仍然繼續忍受治療過程中的恐懼、壓力與不適感。
為此,我應該為了長期支持我的顧客採取行動,也希望大家一起為提昇整體醫療環境共同努力。 


                      
                                           羅大維 醫師
2011/7/3 牙與麻研討會
                        西元20110703




笑容燦爛的 羅醫師
  

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牙科鎮靜服務

中華民國麻醉安全
保障協會理事長的話

各位敬愛的醫師,大家好:

「麻醉」是藉著藥物的幫忙把病患帶進一個無痛的境界,

大部份時間甚至對外界刺激毫無反應,

然而台灣的麻醉醫師亦因工作環境使然,

逐漸走向「自我麻醉」的封閉性執業情形。


目前除了少數的醫學中心麻醉科系

有配合牙科門診提供牙科鎮靜服務之外,

全台灣有執行「牙科鎮靜服務

這項技術的麻醉醫師可以說為數甚少。



是甚麼原因使得台灣的麻醉醫師不願意從事

牙科鎮靜服務?是收費太低? 病人太少?

還是存在其他的問題?


如果市場上對「牙科鎮靜服務」有實際的需求,

牙科界與麻醉醫界是否能認真的共同思考解決的方案,

好讓國民享有安全舒適的「牙科鎮靜服務」。



中華民國麻醉安全保障協會基於促進及

保障麻醉安全的大前提下,在台北、台中

及台南將舉辦三場研討會,

中華民國麻醉安全保障協會理事長 蘇翔醫師
希望透過牙與麻的互動,

找出最好的解決的方案。
                                                                                          
                    
 理事長 蘇 翔                                                    
                      
西元20110703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古來高手皆寂寞















古來高手皆寂寞
武林中, 同為高手,
同為絕頂高手
多少英雄往往都隱于

儘管門派不同,

路術不同

但萬宗歸一 



雖非人人有
北喬峰、
南慕容
那樣響亮的名號,
但實力卻凌駕于眾人之上

不求虛名,只做自己,
樸實無華卻有絕對實力












一人練功常感嘆,
高處不勝寒

高手之間的相互切磋很重要,
可以增長雙方的能力

如同很多科學研究成果,
國際頂尖雜誌, SCI 點數高的
期刊成果都是多採用
跨科學跨組合作的成果合作的成果












跨領域的合作,
就像使一群「具有專業技能、能夠自我激勵」
的個體相互協調,
相互配合,團結一致,
奏出最完美交響樂團 Orchestra 樂章 。




我見7/3台南-牙與麻-TCI 牙科臨床應用研討會


Share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